JSTORIES —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擴大,全球各地接連傳出因雷擊引發的人身事故與基礎設施損害新聞。僅日本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總額就據說高達1000億至2000億日圓,但目前主要的防雷措施仍以18世紀中期發明的避雷針為主流,雖然性能不斷進步,卻無法期待能根本達成零損害的目標。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期受通訊設備雷擊困擾的NTT,今年4月宣布成功開發出一種全新無人機技術,能在不引發落雷的情況下捕捉雷電,並證明了其效果。
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在高樓建築的屋頂等處設置避雷針,吸引落雷,保護建築物及人員免於遭受直擊。相較之下,NTT所開發的系統是讓無人機接近雷雨雲,誘發雷電,在落雷發生前捕捉雷電,並將大電力安全釋放至安全區域的機制。

「若自家設備遭雷擊,最壞情況下,附近一帶的通訊可能會全面中斷,但過去的防護措施無論如何都無法將損害降至零。因此,我們將發想從『不讓雷擊落下』,轉變為『捕捉雷電並引導至安全之處』,並持續進行相關研究,」NTT宇宙環境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長尾篤表示。
根據NTT的發表,實驗中依據雷雨雲的位置移動無人機,並透過地面開關使無人機與地面形成導通,成功地有意誘發雷電。為此開發的獨家技術主要有兩項。


第一項技術是設計一種防雷籠,防止無人機即使遭雷擊直擊,也不會誤動作或故障。該設計能讓捕捉到的雷電大電流繞道流動,避免雷電電流流入無人機本體。同時,透過放射狀分散電流,讓電流產生的強磁場相互抵消,降低對無人機的磁場影響。

第二項技術是利用電場變動誘發雷電。
僅將無人機飛至雷雨雲下方並不會產生雷電。
因此,無人機與地面設備以導電性細鋼索連接,
並透過高耐壓開關掌握時機,迅速提升無人機周圍的電場強度,誘發雷電生成。

誘發雷電的實驗過去也曾以研究為目的,利用火箭或雷射進行,但尚無以實用化為目標的案例。
長尾氏表示:「利用無人機來保護人員及基礎設施的構想是全球首創,最快目標於2030年前後實用化。目前最大的課題是如何預測雷電何時、何地會發生,並且還需要對人體影響等安全措施加以對應。」
NTT也在進行捕捉雷電能量的儲存與活用相關的研發。「一次雷擊的能量約為400千瓦時,約相當於一個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用電量。儲存效率能達到多高仍是未知數,但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效活用,並且正致力於儲存技術的開發。」(長尾氏)

關於這項技術,國內外已經有很大的反響。
預期需求較高的領域之一是風力發電設備的應用。
風力發電設備常受到雷擊損害困擾,但周圍無法設置避雷針。
若避雷針無人機實用化,將成為極大的助力。
此外,對於雷擊易造成人員傷害的戶外活動場地等,使用無人機的對策能夠依需求在必要時細緻設置,因而在安全性與成本兩方面都有顯著優勢。
長尾氏表示:「過去曾有設想過雷擊後的防護裝置,但利用無人機去捕捉雷電並實用化的想法至今仍不多。現今全球各地落雷災害增加,我們希望這項技術能成為所有人的幫助。」
文章:嵯峨崎文香
編輯:北松克朗
主圖照片提供:Envato
如對本文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至 jstories@pacificbridge.jp。
***
本文的英文版,可以從這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