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TORIES ー 在西非的尼日爾,一項將城市垃圾運往沙漠,並利用垃圾的力量將其轉化為可供耕作與放牧的綠地的計畫正在推廣。該計畫由京都大學研究團隊負責推動。沙漠綠化不僅能為飽受貧困之苦的當地居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還被寄望能夠作為解決當地農耕民與牧畜民對立的方案之一,這一衝突已成為導致嚴重地區紛爭的根源。

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尼日爾,京都大學專門研究非洲的大山修一教授及其團隊,正在推動利用城市垃圾進行沙漠綠化的計畫。大山教授透過當地的農村調查,分析人們的環境意識、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及社會組織,並致力於解決相關問題。根據他的研究,尼日爾所在的薩赫勒地區(Sahel)受到乾旱與氣候變遷的影響,自1970年代以來,沙漠化問題已變得十分嚴重。
在當地的作業方式是,將廢棄土地用圍欄圍起來,然後將從城市運來的家庭垃圾撒在土地上,最後覆蓋上一層沙土。這些垃圾隨著時間分解,轉化為土壤養分,而垃圾中含有的各種植物種子也會自行發芽。到了雨季,植被便會迅速生長,形成綠意盎然的景觀。
生息於沙漠的白蟻在綠化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將垃圾撒在距離白蟻築巢的蟻塚半徑250~300公尺範圍內,白蟻會將這些垃圾作為食物來源,並在地底挖掘通道前往垃圾所在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如混凝土般堅硬的土壤會被鬆動並重新耕作,為植物生長創造更適合的環境。
在綠化後的區域,牛、山羊等家畜以從垃圾中生長出的植物為飼料,而其糞尿則成為肥料,進一步滋養土壤,形成良性循環。

根據大山教授的說法,原本計劃將綠化區域作為家畜的牧場,但在第一年時,垃圾中含有的種子開始發芽,並結出可供居民食用的作物。因此,當地居民決定先進行收穫,之後再讓家畜進入放牧。透過這一過程,乾燥荒地不僅成為家畜的飼料來源,也轉變為可為當地居民提供糧食的土地。
在尼日爾、奈及利亞等薩赫勒地區(Sahel)的國家,農耕民與牧畜民之間因家畜問題引發的糾紛頻繁發生。大山教授認為,透過沙漠綠化,家畜將不再侵擾農田,放牧與農耕得以共存,這將有助於減少衝突,促進社會和平。
大山教授等人於2020年參與了JICA(國際協力機構)的「草根技術合作計畫」,以及為紀念京都大學創立125週年而設立的校內基金「くすのき・125」。透過這些活動,尼日爾環境部於2021年9月對利用垃圾改善土壤環境的可行性表示認同。
未來的課題之一是進一步推動對撒入沙漠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今年4月起,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啟動了一項新計畫,將研究塑膠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過程,並建立對垃圾中有害物質的檢測體系。此外,計畫於2024年內在尼日爾國內設立環境研究所,以深化當地的環境治理與技術發展。

撰稿:澤田祐衣 編輯:北松克朗
更新報導:一色崇典
封面照片:大山修一教授 提供
關於本篇報導的查詢,請聯繫:jstories@pacificbridge.jp
***
本篇報導的英文版請點此查看。
素晴らしいです。 感動しました! エネルギー消費、二酸化炭素排出、緑化、食料問題、紛争と多くの問題解決されるサイクルが作られている事で砂漠地帯で多く取り入れられれば、地球の寿命が伸びそうですね!!
youtubeの配信からだどってきました
役に立ちました。これで自由研究も進められる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