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tories―每年10月31日的晚上,東京澀谷街頭總是湧入身著各式服裝的人群,沉浸在萬聖節的狂歡氛圍中。然而派對結束後,街道上散落著大量隨意丟棄的垃圾。為了解決這一嚴重的垃圾問題,一項起初規模不大的嘗試,如今正發展成以澀谷為發源地、致力打造循環型社會的廣泛計畫。

擔任概念設計師及專案負責人的澀谷肥料代表坪沼敬廣(Tsubonuma Takahiro)先生,懷著「希望將澀谷從消費的終點,轉變為新的循環起點」的理念,致力打造連結都市與地方的新型態機制。
作為流行與資訊發信地,澀谷每年產生大量廢棄物。坪沼先生推動的專案,將這些廢棄的生廚餘轉化為堆肥,再利用堆肥種植蔬菜,製成甜點銷售;同時將歷史建築拆解後的混凝土等廢材,轉化為辦公桌周邊用品等新產品。
這項行動的起點是在2019年9月,澀谷Scramble Square開幕前,參加一場以「思考澀谷的未來」為主題的活動。當時,他針對萬聖節垃圾問題的報告獲得評審肯定,奪得冠軍,並贏得澀谷Scramble Square內「SHIBUYA QWS」的入駐資格。
坪沼先生回憶說:「我不想讓這只是一個一時的活動,而是想更深入調查澀谷的垃圾問題。調查中發現澀谷七成的垃圾來自辦公室等事業體,尤其是生廚餘的量讓我很驚訝。」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只是丟棄燃燒,那就結束了,但如果能將這些垃圾轉變為讓大家感到興奮與快樂的東西,澀谷就能從消費終點轉為新的循環起點。」
由此成立名為「澀谷肥料」的專案。2021年,隨著永續顧問加入團隊,成立了「澀谷肥料」有限公司,推動三大事業:使用生廚餘堆肥培育植物的「循環套件(サーキュラーキット)」,以堆肥種植的香草及蔬菜製成的「循環化妝品(サーキュラーコスメ)」和「循環甜點(サーキュラースイーツ)」。


「循環套件(サーキュラーキット)」是將澀谷飲食店等產生的生廚餘,透過設置於大樓屋頂的機械式堆肥機轉化為堆肥,並搭配植物種子等組成的栽培套件。「循環化妝品(サーキュラーコスメ)」則是在複合設施內將生廚餘現場堆肥化,種植香草,並提供使用這些香草製作肥皂的工作坊。
坪沼先生表示:「製作堆肥面臨許多法律規範,例如必須在垃圾產生的設施內處理,挑戰相當多。」他除了在都心大樓屋頂打造家庭菜園,還積極推動可依用途組合的可移動大型花槽導入。
將垃圾在產生地轉化為堆肥的做法,除了都市區域外,也在多個地區推行,但由於衛生及管理上的困難,持續經營面臨挑戰。機械式堆肥機的優點是只要打開蓋子放入生廚餘,24小時後便能生成堆肥,操作方便。
坪沼先生強調,他們的活動意義不在於以垃圾堆肥自給自足種植作物,而是透過這樣的體驗豐富人們的生活,帶來活力與賦能。

作為對兒童的宣導活動,該專案支援東京都某幼稚園將學校午餐的蔬菜廚餘及剩菜進行堆肥化,並種植蔬菜,讓園兒觀察植物成長過程。坪沼先生表示:「孩子們已在日常生活中萌生了『學校剩菜不是垃圾,而是可再利用資源』的意識。」
若將園兒們的觀察結果透過官網等平台公開,便能將兒童活動與社會連結。此項參與幼兒教育的舉措,背後反映了專案多角度推動循環經濟(サーキュラーエコノミー)落地的理念。
在主要業務之一「循環甜點(サーキュラースイーツ)」中,部分澀谷產生的生廚餘被送往茨城的回收工廠堆肥化,利用該堆肥種植地瓜。長成的地瓜再運回澀谷加工製成商品,形成一個帶有故事性的循環系統:澀谷街頭產生的廚餘化身為有價值的商品,回歸澀谷社區。

使用這些地瓜製作的「紅はるか再製馬卡龍」在SHIBUYA QWS限量販售,結果比預定提前兩週完售。在連結秋田縣與澀谷的合作中,還推出了結合秋田名產冰淇淋的「渋ヘラ冰淇淋」商品。來自當地秋田的反饋表示:「自己喜愛的冰淇淋能以全新商品形態誕生,且讓都市人喜愛並推廣,感到非常開心。」

在渋谷開發的甜點商品,透過為在地農作物賦予更高附加價值,得以在更廣闊的市場販售。坪沼敬広表示:「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回收生廚餘,更讓這個地區注入了活力。我深切感受到這樣的循環不只適用於日本,也能在海外發揮作用。」
坪沼與團隊所創立的另一個計畫是「渋谷伴手禮」。過去人們認為渋谷不像北海道有牛奶、愛媛有柑橘這類地域資源,因此較難打造具代表性的伴手禮。但坪沼說:「我知道渋谷的十字路口是日本事故率最低的奇蹟交叉口,對這奇蹟深感魅力。」
他表示:「從『因為沒有資源所以做不了』的思維,轉換視角後,可以創造全新的地域魅力。找到新視點並將其具體化,過程中充滿樂趣與期待。」
基於這樣的想法,也誕生了獨特的「建築伴手禮」。渋谷再開發過程中被拆除的建築,承載著歷史、時代背景與設計理念等多重故事。利用拆除時產生的混凝土等建築廢材作為材料,打造出成為城市記憶,留給後世的伴手禮。
坪沼說:「即使建築物消失、街景改變,新誕生的物品被新的使用者接手,連同該建築的故事一同留存在人們記憶中。」

回收廚餘的技術在日本國內已有許多,但坪沼敬広指出,這些技術無法廣泛推展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來決定如何使用回收製成的肥料,及將所產生的商品在哪裡銷售等問題」。
他表示:「我們將深入現場,打造完善的循環體系,這將是未來活動的核心。希望能建立一套讓當地居民在精神與生活層面皆能感受到富足的機制。」
文章:大平誉子
編輯:北松克朗
首頁圖片提供:渋谷肥料
如欲洽詢本文相關事宜,請寄信至 jstories@pacificbridge.jp。
***
本文英文版可由此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