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tories ー 因深受知名藝術家和名人的喜愛,「街頭服飾」已成為時尚主流。根據《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財富商業洞察》報告,全球街頭服飾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347億美元(約5兆日圓)成長近一倍,預估2032年達到637億美元。特別是在歐美與亞洲地區的需求成長尤為顯著。
在全球街頭服飾市場發展中,日本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1990年代,東京原宿地區孕育出獨樹一格的街頭文化。其被稱為「裏原宿(Ura-Harajuku)」,字面意思是「原宿後街」,對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HUMAN MADE已成為這股潮流的核心品牌,自創立以來取得顯著的成長。

HUMAN MADE的銷售額在過去四年中成長近六倍,從18億日圓增長到112億日圓,營業利潤達31億日圓,營業利潤率為28%。其中,海外市場需求尤其強勁,約佔總銷售額63%。促成這樣成功的關鍵人物是現任CEO松沼禮,他自2022年起接管公司營運。
「我於2021年加入管理團隊,」松沼接受J-Stories採訪時表示。「從那時起,公司創辦人NIGO專注於創意面向——透過這種創意與經營的有效分工,公司得以穩健成長。」
「我相信我們對時尚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我們不將時尚視為短暫的流行,而是著手打造一套能讓品牌特質與價值長久延續的機制。」
HUMAN MADE 創辦人NIGO是裏原宿街頭潮流的重要推手之一。他與眾多國際頂尖藝術家交情深厚,包括現任 HUMAN MADE 顧問的菲瑞·威廉斯( Pharrell Williams )以及 KAWS 等人。這些引領潮流的創作者不僅親身穿著並愛用 HUMAN MADE;而其他崇拜他們的年輕藝術家也穿著該品牌,並於社群媒體上分享,讓跨世代粉絲持續增長。

「我思考的是如何將這些藝術家的世界觀熱情地傳遞給全世界的人們」松沼禮表示。「同時,我也必須思考如何在銷售和供應鏈管理之間取得平衡。」
「例如,我們建立了一套銷售週期,每週四在線上商店發布新產品,週六開始販售。這種模式對於營造顧客的期待感非常重要。我在UNIQLO工作時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構思這類策略時很有幫助。」

在全球上透過將公司經營與品牌創意分離,而獲得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廣為人知的例子便是 LVMH(前身Louis Vuitton)。根據大和總研的分析,該公司成功關鍵在於從家族經營轉型為專業經理人管理。在專業經理人亨利·雷卡米爾(Henry Racamier)於1977年加入公司之前,該公司在法國僅有2家門市。透過經營與創意的分工,短短十餘年間迅速擴展至全球約130家門市。此後,在現任CEO 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 )的帶領下,LVMH收購了眾多品牌, 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
「就個人而言,我感受到一種結構性危機,即使是最優秀的品牌也可能隨著創作者的生命終結而消失」松沼表示。「我相信這些品牌應該擁有自己的生命週期。讓應該傳承給後代的日本知識資產就此消失,實在太可惜了。我感到有必要建立商業機制,將這些可能被埋沒的品牌傳承給後代。」
「如同漫畫、動畫、遊戲作為日本引以為傲的文化之一,我希望HUMAN MADE的世界觀能被視為文化資產,成為世代傳承、持續成長的品牌。我相信建立這樣事業是我們的使命與存在意義。」
HUMAN MADE的企業理念是「Cultivate Culture(培育文化)」,松沼解釋:「培育文化就等同於培育人心」。
「電影、音樂和時尚等文化,對人類生存而言或許並非絕對必要」他指出。「但透過培育豐富的心靈,文化素養得以誕生,進而通往富足和平的世界。我希望HUMAN MADE能成為全球文化的起點,豐富更多人的心靈,並協助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我們的企業理念正是承載著這樣的期許。」
「放眼長期成長,我們將品牌世界觀延伸至食、衣、住等生活各個相關領域,如室內設計、戶外活動等,展開實現公司使命的新事業。同時,也計畫運用智慧財產權(IP)授權,投資與品牌共創價值的事業。在這個AI時代,『HUMAN MADE』這個詞本身或許更顯價值?」

隨著HUMAN MADE加速向世界以及未來世代傳達日本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步伐,將進一步強化其在海外市場已經相當強勁的市場地位。
具體計畫之一是擴大全球 HUMAN MADE 店鋪布局。目前,該公司主要透過日本的八家直營店舖與電商通路販售商品。HUMAN MADE並與32個國家地區的82家門市合作進行全球分銷。展望未來,它計劃在全世界開設旗艦店,如同其HUMAN MADE OFFLINE STORE一樣,完整傳達品牌世界觀。為了成為有助於文化發展的品牌,公司將需要建立適合各區域和國家的管理團隊與營運結構。

松沼表示,HUMAN MADE將其品牌視為「文化智慧財產」。作為向世界和後代傳達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企業,我們可以期待它產生重大的全球影響力。

翻譯:劉洋, 曾子亭
編輯:曾子亭
封面攝影:Moritz Brinkhoff | JStories
如對本文章有任何詢問,請寄信至 jstories@pacificbridge.jp。
***
本文章的英文版可由此處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