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成功創建創業社群的方法(第一部分)

In partnership with Disrupting Japan

5月 23, 2025
BY DISRUPTING JAPAN/TIM ROMERO
[PODCAST] 成功創建創業社群的方法(第一部分)
分享此文章
JSTORIES與廣受歡迎的Podcast節目 [Disrupting JAPAN] 展開合作,向海外介紹日本的新創企業,並以日文介紹該節目播出的有趣集數。這次受訪者是CIC(劍橋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兼CEO,蒂姆·羅(Tim Rowe)先生。作為創業生態系統的領航者之一,本次專訪將分為六篇文章刊登。
*本次訪談於2025年4月播出。
本篇(英語版Podcast)可以在此收聽。
Disrupting Japan:《Disrupting Japan》是由 Google for Startups Japan 的負責人蒂姆·羅梅羅(Tim Romero)主持、他有來自東京的創新者、作家和企業家等多重身份。在Podcast英語節目中,蒂姆挑選出他認為幾年後會成為知名品牌的創新日本新創企業,並將這些公司介紹給全球聽眾。
Disrupting Japan:《Disrupting Japan》是由 Google for Startups Japan 的負責人蒂姆·羅梅羅(Tim Romero)主持、他有來自東京的創新者、作家和企業家等多重身份。在Podcast英語節目中,蒂姆挑選出他認為幾年後會成為知名品牌的創新日本新創企業,並將這些公司介紹給全球聽眾。
蒂姆·羅梅羅(Tim Romero):Google for Startups Japan 代表。擁有創新者、作家和企業家等多重身份的蒂姆,常駐於東京。他與東京電力等日本大型企業合作,利用新技術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並在紐約大學東京校區教授有關企業創新的課程。此外,他還為雜誌等媒體撰寫專欄,並為了成為日本新創企業與世界之間的橋樑,創立了Podcast節目「Disrupting JAPAN」。
蒂姆·羅梅羅(Tim Romero):Google for Startups Japan 代表。擁有創新者、作家和企業家等多重身份的蒂姆,常駐於東京。他與東京電力等日本大型企業合作,利用新技術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並在紐約大學東京校區教授有關企業創新的課程。此外,他還為雜誌等媒體撰寫專欄,並為了成為日本新創企業與世界之間的橋樑,創立了Podcast節目「Disrupting JAPAN」。

***

今天為大家帶來與老朋友的對談。蒂姆・羅(Tim Rowe)先生首次來到節目是大約8年前,當時我們暢談對日本新創企業未來的願景。
這次我們討論當時的預測有多少成真、有什麼意外的發展,以及日本新創企業今後將朝向何方。內容非常有趣,請大家盡情享受。

導言

在《Disrupting Japan》中,我們與活躍在日本創業前線的企業家和投資者(VC)真誠對談,我是蒂姆·羅梅羅。2025年2月,在創業者和創新者匯聚的國際網絡「Venture Café Tokyo」的活動中,我有幸與美國劍橋創新中心(CIC)創辦人兼執行長蒂姆·羅(Tim Rowe)先生對談。這次將原汁原味地為大家呈現這場對談內容。
羅先生首次來到本節目是在2017年,當時CIC還未進軍日本。那時我們討論了日本新創創新的未來。
在這次對談中,我們回顧了這些年來日本創業生態系統的變化,今後預期會有什麼動向,以及討論適合新時代的「新型新創支援形式」。
隨著創業公司在社會s中逐漸被接受並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過去的社群建立方法或許已不再適用——這是我們這次討論中的一個觀點。
對於這個議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羅先生的見解。那麼,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觀點吧。
※CIC是起源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全球創業支持組織,於2018年設立了日本分公司(CIC Japan)。2020年於東京都港區虎之門開設主要為新創企業提供工作空間、社群及各種服務的CIC Tokyo。同時,Venture Café Tokyo也作為CIC Japan的姊妹機構運營。

本篇

CIC創辦人兼CEO蒂姆·羅(Tim Rowe)先生    圖片提供:西日本鐵道
CIC創辦人兼CEO蒂姆·羅(Tim Rowe)先生    圖片提供:西日本鐵道
蒂姆:羅先生,很高興能再次與您對話。上次我們見面是在2017年,當時您談到計劃在東京設立Venture Café Tokyo和CIC Tokyo。我記得我問過您:「您打算如何在東京用新創企業來填滿這麼大的空間?」而現在,Venture Café Tokyo已經成為新創生態系統的引領者,而CIC Tokyo也已是超員的盛況,非常成功。我很高興自己當時的疑慮被完全證明是錯誤的。恭喜您。
羅:謝謝。
蒂姆:那麼,在進入正題之前,羅先生長期以來與日本有著深厚的關係。能否告訴我們,從1990年代以來,您是如何與日本產生關聯的?
羅:好的,讓我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我的父親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母親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讓我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我的祖母曾在1920年代住過亞洲約十年,並且在我小時候教我漢字。雖然當時我對亞洲了解不多,但覺得非常有趣。而且,我後來得知我的曾祖父曾是美國保健衛生領域的最高負責人,並且在1919年來到過橫濱,這樣的家族背景使我們與亞洲有著深厚的淵源。
在我上高中時,父親認為我應該學習更多的國際事務,並且提議如果我學習日語,就可以在夏天到父親的公司在東京的辦公室工作。我答應了他,開始學習日語。當時我對日語一無所知,但我認為這是一次很有趣的機會。順便說一句,後來我也給我的孩子們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實際上,我的大兒子在16歲時也曾在東京工作過。
走出平常舒適的環境,到其他國家工作並學習異文化,我認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重要的經驗。我也作為美國阿默斯特大學的交換學生在同志社大學學習了一年,之後大學畢業後在三菱總合研究所工作約4年,多次積累了在日本的經驗。
圖片提供:Envato
圖片提供:Envato

日本公司全面進軍新創公司

蒂姆原來如此。90年代的時候與這些年來,受Venture Café Tokyo和CIC Tokyo影響,日本的新創生態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什麼變化讓您印象最深刻?
在過去的10年裡,日本和許多組織開始認真投入新創企業領域。最初的變化是,許多日本企業積極開始與新創公司合作。在此之前,新創企業與日本公司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回顧15到20年前,要在日本開展業務,一般會很看重經驗和業績,但新創企業正是缺乏這些「經驗」。然而,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新創企業是新公司,經驗較少,但機動性高、應對靈活,有時還具有引進大企業難以導入的新技術的能力。
以汽車業界為例,像本田技研工業(Honda)和美國的通用汽車(GM)等公司雖然能夠開發電動車,但不知道如何塑造市場。在這個背景下,美國的創業公司特斯拉(Tesla)出現,並開創了電動車市場。之後其他企業紛紛跟進,人們認識到新創企業具有完成大企業無法做到的事情的力量。隨之,這扇大門就被打開了。
最近,日本政府也積極展開行動,並開始思考「如何提供支持?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第二集待續
第2集將更詳細地談論日本新創生態系統的變化,包括與日本企業的合作以及政府、大學的支援。
[本內容由東京創業Podcast節目Disrupting Japan合作提供。您可以在Disrupting Japan的網站上收聽該集節目]
翻譯:藤川華子編輯:一色崇典
頂部照片:Disrupting Japan 提供
編集:一色崇典 

***

本文章的英文版可以從這裡查看。
留言
此文章尚無評論
發佈

分享此文章
熱門文章